蔡襄(1012年~1067年),字君谟,莆田市仙游县枫亭人.
他是北宋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,文学家,科学家和书法家.
蔡襄公被列为福建省历史上首位清政廉吏
蔡襄是北宋名臣,出生于福建仙游枫亭。19岁中进士步入仕途,先后担任漳州军事判官、西京留守推官、福建路转运使,福州、泉州、开封、杭州等地方主官;也担任过馆阁校勘、知谏院、直史倌、知制诰、龙图阁直学士、枢密院直学士、端明殿学士、三司使等朝廷职官。
仁宗天圣八年(1030年)登甲科进士,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为官达37年,政治上颇有建树,学术上多才多艺,著作宏富,为北宋很有贡献和影响的人物.蔡襄有二次知福州,即一次是庆历四年(1044年)至七年(1047年),另一次是嘉祐元年(1056年)八月至三年(1058年)七月,总共五年多。
北宋太宗是个爱茶之君,时常关注茶事茶艺,关心福建建安贡茶。
蔡襄是个进步官员,他十分体贴民情,注意发展地方经济,为福建茶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.一监制北苑"小团茶",促进建安茶业宋仁宗庆历年间,蔡襄为福建转运使,当时福建茶叶在全国崭露头角,以建宁府建安县的北苑(今福建建瓯县凤山一带)产的茶饼(又称团茶)颇有名气.北苑有官焙三十二个,规模较大,是福建唯一的官家茶园,这里产的茶饼是每年必贡之品.蔡襄上任后,亲自监制北苑贡茶,并有所创新.他首先从改造北苑茶的品质花色入手,把过去八饼为一斤的茶饼(大团茶)改为二十饼为一斤的小茶饼(小团茶).小团茶采用鲜嫩茶芽作原料精制而成,茶饼表面用凹凸模印上栩栩如生的龙凤图,其边缘还设置花草图案,并压制成圆形、棱形、方形、椭圆形多种形体。为此,得到仁宗赞赏。"仁宗尤所珍惜,虽辅相之臣,未尝辄赐。"于是北苑"小龙团"茶名声大噪,誉满京师。
蔡襄《茶录》细述建安北苑茶品、茶器、品茶心得等,其中还中阐述了丁渭"大龙团"贡茶改造创新为"上品龙茶"的"小龙团"的历史文化沿革,总结了福建茶叶的品质、鉴品以及制茶、饮茶器等丰富内容,从先祖蔡襄"小龙团"的创新茶艺得到启迪,传承了祖宗独创的茶事茶艺,结合尤溪红茶产业情况,进一步拓宽思路,借古开新,弘扬蔡襄茶文化,促进尤溪红茶产业发展,大大提升了尤溪红茶的品质、品位,提高茶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茶焙:茶焙,编竹为之,裹以篛叶。盖其上,以收火也;隔其中,以有容也。纳火其下,去茶尺许,常温温然,所以养茶色香味也。
茶笼:茶不入焙者,宜密封,裹以篛,笼盛之,置高处,不近湿气。
砧椎:砧椎,盖以碎茶。砧以木为之,椎或金或铁,取于便用。
茶钤:茶钤,屈金铁为之,用以炙茶。
茶碾:茶碾,以银或铁为之。黄金性柔,铜及鍮石皆能生鉎,不入用。
茶罗:茶罗以绝细为佳,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,投汤中揉洗以羃之。
茶盏:茶色白,宜黑盏,建安所造者,绀黑,纹如兔毫,其坯微厚,熁之久热难冷,最为要用。出他处者,或薄,或色紫,皆不及也。其青白盏,斗试家自不用。
茶匙 茶匙要重,击拂有力,黄金为上,人间以银、铁为之。竹者轻,建茶不取。
汤瓶 瓶要小者,易候汤,又点茶、注汤有准。黄金为上,人间以银、铁或瓷、石为之。
蔡襄考虑到“昔陆羽《茶经》不第建安之品,丁谓《茶图》独论采造之法,至于烹试,曾未有闻”,且烹试之法又特别适于宫廷雅玩,因而“辄条数事,简而易明,勒成二篇,名曰《茶录》”该书分上下两篇,以建安北苑茶区为背景,上篇论茶,主要讲述宋茶的品质鉴别和烹饮方法,下篇论器,主要是有关茶叶的色香味评论,茶叶的烹试步骤和茶器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。其中对建安北苑地理位置、自然条件和特点,茶品、茶器等作了较详尽的细述,为宋代艺术化的茶饮奠定了理论基础,是继陆羽《茶经》之后最著名的一部茶学专著。《茶录》拓本现存国家博物馆。
蔡襄查看地址:https://m.dixiangxunyuan.com/chamingren/118.html了解知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