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沙回沙酒,贵州省金沙县特产,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
金沙回沙酒以小麦制曲,采用两次投料、九次蒸煮、八轮发酵、七次摘酒的茅台酒生产工艺酿造。生产出的基酒须经过三年储存后精心勾兑包装上市,是贵州除茅台酒外的第一个大曲酱香型白酒,具有酱香突出、优雅细腻、味醇丰满、酒体醇厚、回味悠长、空杯留香的独特风味。2016年02月01日,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“金沙回沙酒”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。
贵州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,位于贵州省金沙县大水,地处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集聚区-金沙产区。
金沙酿酒历史源远流长,文化底蕴深厚。据《黔西州志续志》记载,早在清光绪年间,金沙所产白酒就有“村酒留宾不用赊”的赞美诗句。上世纪三十年代,茅台酒师刘开廷引入茅台大曲酱香工艺,酿造金沙美酒。
公司是贵州最早的国营白酒生产企业之一,2007年,中国500强企业湖北宜化集团增资扩股收购金沙窖酒厂,改制更名为贵州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。公司拥有员工3000余人,固定资产达35亿元,年产基酒达1.9万吨,
基酒储备4万余吨。2021年,金沙回沙酒和摘要酒双品牌价值合计1036.45亿,位居中国白酒第12名、中国酱酒排名第3名。销售市场迅速从贵州市场扩展到山东、河南、北京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苏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等全国31个省级市场。
公司旗下共有两大品牌,贵州摘要酒、金沙回沙酒。公司产品主要有金沙回沙纪年酒系列、真实年份酒系列、摘要酒系列、星级系列等产品。是甄选金沙优质红樱子糯高粱为原料,小麦制曲、两次投料、九次蒸煮、八次发酵、七次蒸馏,
秉承端午制曲、重阳下沙传统工艺酿造而成。具有“微黄透明、酱香典雅、醇柔怡人、酒体丰满、回味绵长、空杯留香舒适”的醇柔酱香独特风味。
金沙回沙酒是贵州老牌名酒,1963年,金沙回沙酒荣获首届贵州八大名酒称号,2011年,通过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认定,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、贵州十大名酒、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、
酒文化节金奖、中国八大酱香
白酒品牌、
中国十大放心品质
白酒品牌、中国白酒质量感官奖、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赛大金奖、国家地理标志认定等。
公司是贵州省重点扶持白酒生产企业,“十四五”期间,将投入巨资用于产能扩能,届时,将实现5万吨基酒产能和15万吨基酒储能。2021年,金沙酒业万吨酱香白酒扩建工程入选最新出炉的贵州省2021年“千企改造”工程升级龙头和高成长性企业名单,
成为贵州省政府实现“工业大突破”的重点企业。
近年来,贵州白酒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既有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支持,也得益于"贵州茅台酒”的强势带动,更受贵州酱香白酒的整体驱动。
金沙酒业作为贵州
白酒的中坚力量,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态势业内有目共睹,究其原因,几番走访及翻阅金沙历史文献之后,答案隐藏在层层时光之中。
金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,早在道光时期( 1821年——1850年) , 源村一地已有窖酒生产,到光绪时期,就生产出大曲
酱香型白酒。据《黔西州续志》记载,当时金沙所产白酒就有“村酒留宾不用赊”的赞美诗句。
到30年代,茅台酿酒师刘开廷来到金沙源村传入
茅台酒工艺,酿造生产“义斋窖酒”, 成了金沙回沙酒的前身;1957年,金沙县源村窖酒厂进行酱香白酒投粮生产,在刘开廷的指导下,工艺、技术得以提高,次年产品一次成功,正式定名”金沙回沙酒”。“金沙回沙酒"遂以"香醇味浓,馥郁堪夸”而声誉大振。
1959年开始,国家开始实行限量生产,并大力压缩了食品工业用粮,贵州仅留下11家酿酒企业,金沙酒业便是其中之一。金沙酒业因国家的政策进入了第一个低谷,从1959年产量下降,持续到1961年降到谷底,仅生产窖酒12吨,亏损额达10352元,均是金沙酒业建厂以来的最低记录。三年时间,金沙酒业的不少工人渐渐离开了熟悉且热爱的岗位,被迫返乡去过无依无靠的穷日子,留厂的工人也几乎成了留守人员,过着艰难的日子。
但苦难是最好的老师,金沙酒业第一次跌入谷底时,也唤醒了开始思考金沙酒业未来发展的“金沙人”。从1962年起,随着国家进入经济调整时期,第一批“金沙人”梳理出金沙的正确发展规划:”调整、 巩固、充实、提高。“
同时,金沙酒业作为省级名酒企业,粮食供应量指标得到增加,第一批“金沙人”也积极寻求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,对设施和厂房做适当调整以满足生产需求,最重要的,“金沙人”这时已经觉醒质量和品牌观念,实施技术改进,派人外出参观学习,以取他人之长、补己之短。这一效果在1963年贵州第一届评酒会上得以充分体现:金沙酒和茅台酒双双入选八大名酒,为金沙后来的崛起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品质和品牌基础。自此,金沙酒业进入三年左右的稳定发展时期。
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,这是金沙酒业发展的第二次谷底,整整10年,产量上上下下,原料供应无定数,窖酒产量无指标,但在“金沙人”的坚持下,金沙酒业始终未停产,年产量长期徘徊在40吨左右,“窖池” 也得以完好保养,为后面金沙“大发展”时期“产质双增长”做足了准备。
1976年后,全国政治经济形势迅速好转,金沙酒业原料供应有了保障,产量也迅速提高,因品质与品牌的好口碑,金沙回沙酒一时间成为市场的抢手货。因此,金沙县委县政府决定扩建金沙酒厂,于1985年获省委省政府批准开始新建大水分厂,设计终极规模为年生产金沙回沙酒3000吨。并于次年投入生产,使金沙回沙酒产量激增,1987年达到顶峰,产量高达1600吨。1988年产量达1562吨,销售收入近700万元,利润118万元,是金沙酒业历史上最好水平。
金沙酒业的这一辉煌,可以说与1962年的技术改进和1963年入选贵州八大名酒关系密不可分,品质与品牌成为金沙酒业这一时期不可替代的优势。也在这一时期,金沙开始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,使外界开始认识金沙,知道了地处闭塞的云贵高原的酒乡,金沙酒业也成为金沙县举足轻重的经济支柱。
据文献显示: 1987年,金沙县政府财政收入为1781.55万元,而金沙酒厂贡献的税收在300万元以上,占17.4% ,而人均贡献比较,以15万农村劳动力计算,人均贡献65元,金沙酒厂仅有职工577人,人均贡献达5100元。
站在历史的角度,金沙酒业的诞生与创业,都充满着披荆斩棘、逢山开路、遇水搭桥、苦干实干的“愚公”精神。这种精神,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,不同于资本国家,因为缺少原始积累,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成就,都是中国人民一砖一瓦 ,用充满血汗与付出的劳动所创造的。也正是在千千万万个像金沙酒业般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,才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“中国速度”。
金沙回沙酒甄选优质高粱为原料,以小麦制曲,采用两次投料、九次蒸煮、八次发酵、七次取酒,秉承端午制曲、重阳下沙传统工艺酿造而成。
品质具有“微黄透明、酱香典雅、醇柔怡人、酒体丰满、回味绵长、空杯留香舒适”醇柔酱香的独特风味。
12987酿酒工艺
一年生产周期
“1”意为在大曲酱酒的酿造工艺中,走完一个周期,要一年的时间。
两次投料
“2”意为在大曲酱酒的酿造工艺中,需要两次投粮。重阳下沙:第一次投料,“下沙”包括润沙、蒸煮、摊凉、加曲、堆积、入窖发酵等六个工序。二次投料:按照1∶1的比例,加入新的高粱,继续上甑蒸煮。摊凉后加入曲药,收堆发酵,然后重新下窖。
前两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,只为增加发酵时间,裹挟更多微生物。
九次蒸煮
“9”意为在大曲酱酒的酿造工艺中,共需九次蒸煮。蒸煮环节很关键,每次蒸煮大约需要两个小时。头两次投粮经过两次蒸煮,但不取酒。第三次蒸煮开始,时间为腊月到次年正月,剩下的7次蒸煮都会取酒,一直到次年农历九月份蒸煮过程才完成。
八次发酵
“8”意为在大曲酱酒的酿造工艺中,共需八次发酵。每一次蒸煮后,把酒曲铲入窖坑进行封存——进入“窖期”。
七次摘酒
“7"意为在大曲酱酒的酿造工艺中,共需七次取酒。经过下沙和造沙的高粱淀粉吸胀以后,淀粉开始被糊化、糖化和酒化,接下来就会进入七次取酒程序。也就会蒸馏出一到七轮次酒。一颗几乎整粒的高粱,经历九次蒸煮、八次发酵,就这样反复折腾,
才有这七次绚丽多彩的绽放。
酿酒工艺特点
四高
高温制曲、高温堆积、高温发酵、高温馏酒
两长
储存时间长、生产周期长
三低
出酒率低、含糖量低、含水分低
三多
粮食消耗多、曲药用量多、取酒轮次多
一少
辅料用量少(谷壳、稻草)